1945年以前,紫藤廬老宅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。1950年代後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教授的公家宿舍,亦為以台大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的聚會場所,包括張佛泉、殷海光、夏道平等學者常在此集會清談。
1975年周德偉教授退休赴美後,由周德偉的么子周渝接管老宅。周渝曾參與「美麗島運動」,黨外人士紛紛在此落腳聚集,紫藤廬成為日後陳文茜筆下「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」,也成了林濁水回憶裡「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」。這段期間,愛好藝文的周渝同時開放空間支持藝術家,藝文人士在此出入;具有濃厚批判色彩的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」也在此創辦,成為70年代文化能量匯聚的中心,也是許多文化人記憶裡的溫暖的「家」。1981年開創全台首座人文茶館,並以其特殊的文化風貌於1997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。
紫藤廬又名「無何有之鄉」,是靜靜地蘊藏生命與創造原的地方。因為搶救紫藤廬運動成功,激勵了台灣古蹟保存意識的高漲,各地文史工作室紛紛成立,也間接促成台灣社區營造的蓬勃發展。紫藤廬,一個創造意義的地方,一個和生命與大自然對話的場域,是古蹟再利用的典範,是仍然在呼吸、生意盎然的活古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