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奈良,就不能不提奈良的大佛,供奉在東大寺金堂大佛殿內的大佛,已經是奈良的象徵了。最初,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,打算借助佛祖的恩惠來穩定當時政治,他下令舉國建造國分寺,並在743年(天平15)下詔建造盧舍那佛,號召國民本著“一枝草,一捧土”之心爲建造大佛出力。響應這個號召,行基和他的弟子們也參與其中,終於歷時7年,於749年(天平勝寶元),大佛建成。接著大佛殿也建成,752年(天平勝寶4)佛祖開眼供奉法會召開,其後各項工程仍相繼進行。可以說當時東大寺的修建是一項傾盡國力的大工程。
平安時代,作爲總國分寺的東大寺顯赫一時,可惜在1180年(治承4),源平之爭中,大佛、大佛殿,以及除正倉院、法華堂、鍾樓、轉害門等之外的堂塔建築幾乎全部燒毀,(以傳統活動“御水取”聞名的二月堂,雖然這次戰爭中得以倖免,可惜在1667年(寬文7年)毀於火災,2年後又得以重建。)。 第二年俊乘房重源以被燒失的大佛殿爲中心,開始了東大寺伽藍的復興營造,此舉得到源賴朝公的支持。在中國宋朝工匠陳和卿的協力下,1185年(文治元年)大佛修復完成,1195年(建久6年)採用宋朝新建築形式“大佛樣”的大佛殿修建完成。4年後南大門建成,這也是保存至今的“大佛樣”式建築。1
1567年(永祿10年),在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衆的合戰中,大佛殿、戒壇院等建築再次燒毀,雖然寺僧們幾經努力,仍無法得到重建。直到1684年(貞享元年),在幕府的支持下,公慶上人開始主持東大寺的復興工程,1692年(原祿5年)大佛修造完畢,大佛殿也在1709年(寶永6年)落成。雖然重建工程得到了幕府的資助,但是經費仍然十分緊張,使得大佛殿規模縮水不少,其正面寬度比初建時縮短了27公尺,即使這樣,大佛殿仍舊是現今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。至明治初期,大佛殿出現了屋頂傾斜等很多老化問題,直到明治末期的1909年(明治42年),修整工程才終於開始著手進行,1913年(大正2年)竣工。昭和年間,南大門、轉害門等處也得到了修理,1978年(昭和53年)大佛殿屋頂還更換了11萬塊新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