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南投縣境北部的埔里,是臺灣的地理中心鎮,以甘泉、美酒、鮮花、佳人聞名,四面環山,是個典型的盆地小鎮,素有「山城」的美稱。埔里全鎮面積 162.227公里,海拔在380-700公尺之間,氣候上,屬於亞熱帶溫潤氣候,冬不嚴寒、夏不酷熱。盆地東北的關刀山,標高1,924公尺,是周邊最高山,另外三面則為集集大山系的山頭與小丘,如西塔山、白葉山、觀音山、三角嶺等。境內兩大河川-眉溪和南港溪,分別繞過盆地西部的烏牛欄谷地,在水尾附近會合。
埔里曾是眉社、埔社等原住民部落及平埔族的匯聚之地,加上位居山區,開發較晚,保留了豐富的族群歷史。回顧埔里盆地的開發過程,令入感受到山城充滿歷史、人文氣息的一面。
舊稱日月潭、埔里及其周圍的山區為「水沙連」,當臺灣西部已大致開發完成時這一帶卻仍是個未知地,人們只略聞界外水沙連,有一連串肥沃的盆地,可從集集埔入山,到達埔裡、眉裡兩社。之後,歷經了平埔的播遷、閩粵漢人的移墾以及日本的殖民統治,埔里從不為人知的「界外生番地」,發展成為殖民經濟的農林加工中心和經濟作物轉運站。所以,埔里現今有許多條「古道」是以往主要對外聯絡幹線,值得探古尋幽一番。
由於中海拔的雨量及濕度較低海拔地區高,林木茂盛,鳥類資源豐富。埔里平常留鳥約有36種、冬候鳥62種,山區可見到黃山雀、白耳畫眉、冠羽畫眉等的蹤影。
除了有天然美景,天氣穩定,豐富農特產品外,埔里人更努力保存,發揚埔里特色,以「山之城」、「水之鄉」、「花之都」、「藝之鎮」、「健之邑」的主題,總體營造埔里。埔里又得天獨厚的擁有四季溫和及甜美的水質。如此山明水秀的天然洞府,不亦世外桃源。埔里也因此博得「小洛陽」之美稱。
對人類學研究而言,埔里可說是一座寶庫。考古學者在水蛙窟發現了距今約2400-3600年前的「水蛙窟文化遺址」,烏牛欄台地也有距今約1700-2370年前的「大馬璘文化遺址」,建築、陶器、石器等遺跡相當豐富,保存了原始村落珍貴的文化內涵。(觀光局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