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所資料有錯誤嗎?
西元1872年,第一代吳加再,挑著扁擔,沿街叫賣,而大致停留在民權路大上帝廟(北極殿)邊叫賣,當時的客人多是寓居在北極殿桐山營的班兵以及一些車伕。
傳至第二代吳荊,即租屋在大上帝廟對面,賣肉粽也賣飯桌(小菜之類),當時並無店名,古人稱之為「上帝廟肉粽」。
時乃日治時期,在太平洋戰爭之際,物資缺乏、米糧不足、且當防空警報聲響起時,須疏散到有防空洞地區去躲避,生意經營上非常艱難。
台灣光復之後,第三代吳金發接手,取祖父名吳加「再」在加上自己名字的「發」而成「再發」店名,改良粽子大小,應顧客要求將原本較小的肉粽改為較大顆,製作而成「八寶肉粽」以吸引顧客,逐漸拓展再發號的口碑。
第四代吳立源,延續百年傳統,古法手工製作,以古早口味結合現代人吃好、吃巧的觀念,研發特製海鮮八寶肉粽,並利用物流觀念,早在十幾年前已具有的宅配服務,無論多遠的顧客都可以吃到再發號的肉粽。
代代相傳秉持傳承的精神是再發號的最佳寫照,讓肉粽不只是單純的肉粽,而是摻入了歷史氛圍與人情味的肉粽。(官網)
西元1872年,第一代吳加再,挑著扁擔,沿街叫賣,而大致停留在民權路大上帝廟(北極殿)邊叫賣,當時的... (全文展開)